八骑兵阵容搭配
- 游戏攻略
- 2024-09-24
- 95热度
非常感谢大家对八骑兵阵容搭配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你说的是12人大本吧,站风的人只要跟其他10个人保持一定距离就行,一般是峨眉战风,峨眉的话记得别忘给队友加血就行,出蛋的话 注意走位,别让活活炸死了,尤其是最后时刻,放出神佑宝宝是必备的,大家最后时期秒怪的时候会忽视你的,神佑是自保的,在你血量不多的时候点神佑。不是峨眉的话,走位呗,控制好距离就行
研制“雪枫刀”,究竟厉害在何处?
研制“雪枫刀”,究竟厉害在何处?
骑兵曾经是我军的一个独立兵种,在军队尚处在骡马化时,骑兵以其快速、灵活和高机动性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北伐时期,到红军长征时期,再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都能看到骑兵纵横驰骋的身影,建国初期我军曾拥有十多个成建制的骑兵师,而时过境迁,随着人民军队装备水平日益现代化,骑兵早已式微,但我军还保留两个骑兵营的建制,战士们身上的枪支、作训服和马靴已经过多次更新换代,但唯有一款武器还依然陪伴着仅存的骑兵部队,历久而弥坚,这就是新中国研制的首款骑兵刀——65式骑兵刀。
清朝的八旗铁骑曾经威震天下,然而在清中期以后,长期沉浸在安逸享乐环境中的八旗精英们迅速腐化,鸦片战争之际早已不堪一战,在嘉庆年间的一次阅兵时,往日精锐的八旗马队居然出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窘状。在战斗力直线下降的同时,八旗马队的装备也早已落后于时代,作为前现代意义上的骑兵,到近代他们在马上作战的武器依然以长矛、马刀和弓箭,辅以少量落后火器,特别是作为骑兵常备武器的马刀,无论是制作工艺、锋利和耐用程度,还是操练技法都与西方近现代意义上的骑兵刀不可同日而语。
骑兵训练的废弛,加上装备的极端落后,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结出恶果,1861年8月12日,在天津北塘登陆的英法联军遭遇清军八旗阻击,英法联军的800余名骑兵组成“墙式阵型”进行冲锋,他们挥舞着手中锋利的骑兵刀,迅速将来袭的3000名八旗马队冲散。9月21日,英法联军进入京郊八里桥一带,并与负责阻击的僧格林沁部遭遇,清军先锋是以蒙古科尔沁和八旗察哈尔部骑兵组成,他们趁着联军立足维稳,向着敌军侧翼发动冲锋,在接近敌方阵地时,与英军骑兵短兵相接,英军的“女王”近卫龙骑兵团,由印度锡克教徒组成的“普比罗”骑兵团和“费罗”骑兵团轮番登场,他们组成整齐的队列,以势不可挡的墙式冲锋瞬间撕碎了这些蒙古马队的攻势。
在骑兵间的贴身肉搏战时,身着布面甲衣,手持腰刀的蒙古勇士根本无法阻挡英军骑兵刀的劈砍,很多蒙古兵竟然直接被砍断了手臂。在混乱的战场上,刀切碎肉的声音和蒙古兵痛苦的惨叫声此起彼伏,清军引以为傲的马队最终惨败,这场战役让清军看到,除了热兵器的巨大差距外,在冷兵器搏杀中他们也全面落于下风。
此时,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马队装备的基本兵器还是沿袭自明代的雁翎刀和柳叶刀,前者刀身相对平直适合直刺(因形似雁翎而得名),后者刀身弯曲适合劈砍(因形似柳叶子而得名),这两种战刀普遍出现在明清军队的武器库中,在传统制造体系下,这种武器并没有统一的制作样式,材料配比和锻打工艺全凭工匠经验,成品的强度和锋利程度五花八门,而限于落后的冶金技术,刀身韧性也不佳,更重要的是,无论是雁翎刀还是柳叶刀,加上刀把其长度也不超过两尺七寸(90厘米),在马上进行直刺和劈砍动作时十分吃亏。
而在八里桥之战时,英军骑兵主力“女王”近卫龙骑兵团装备了刚刚配发不久的M1853式骑兵刀,该款刀全长达到了104厘米,其中刀身长89厘米,刀身较为平直近似直剑,最大的特点是首次将刀柄和刀身融为一体,强度和韧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在5年前结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在与俄军骑兵交锋时,英军的M1953式骑兵刀经常能直接将俄国人的头颅全部砍开,展现出骇人的杀伤效率。与此同时,英印骑兵依然装备老式的M1796式样和M1822式骑兵刀,但其威力亦不可小觑,前者是英军参考波兰轻骑兵刀而研制的,全长96厘米,刀身弧度较大,刀尖部分进行了加宽处理,在滑铁卢之战中表现优异,后者则刀身较直较短(最长不过90厘米)但重量较重,在八里桥一战中,英印骑兵的这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终于让清廷意识到自身军力与西方的巨大差距,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大批近代化装备被引进中国,早期的官营工厂也开始进行试制枪支弹药,但是对于近代骑兵刀,清军似乎并不重视,虽然如M1853这类的西方刀具也被引进,但数量有限,而且整个洋务运动时期,骑兵佩刀一直没有制式化,湘军淮军的马队经常出现雁翎刀和西方骑兵刀混用的场景。而对传统刀具的改进也仅仅是在雁翎刀刀把上装上西式护拳而已。到了甲午战争时,面对被西式骑兵刀和骑术武装起来的日本骑兵,依旧手持雁翎刀作战的淮军马队表现得不堪一击,直到此时,清廷才开始痛定思痛,全面以西方模式操练军队,其中自然包含了骑兵的近代化。
1895年,袁世凯接管天津定武军,开始全面编练新建陆军,从最开始骑兵就作为专门兵种,参照德国模式进行训练,袁世凯完全废除了各种传统刀剑,而统一为骑兵配发普鲁士M1889式骑兵刀,这款刀刀身平直,几乎没有弧度,刀把配有镂空护手,全长99厘米,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近代骑兵佩刀,配合这种新锐的骑兵刀,袁世凯还派人专门编写了教材《马队操法》,详细介绍这种刀具的劈刺动作。袁世凯麾下的新建陆军骑兵,对中国后世骑兵发展影响非常深远,不过在清朝倒台之后,特别是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全面分裂之后,中国近代骑兵的发展又陷入停滞,M1889式骑兵刀并没有得到全面仿制和推广,骑兵刀的制式化被束之高阁。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国的骑手们手持的骑刀可谓五花八门。
相比之下,日军骑兵在经历了甲午和日俄两场战争,早已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手中的骑兵刀已经完全制式化。到九一八事变前,日军的骑兵主要装备了国产三二式骑兵刀,这种骑兵刀是在二五式骑兵刀的基础上研制的,刀身由钢材锻造而成,刀背起脊处呈圆弧形,全长102厘米,刀身为83厘米,护手前部呈碗形,最大的特点是护手有一皮环,在骑手持握时用于套住食指,防止劈砍时脱落。
这种骑兵刀在当时算是极为优良的,尽管经历了一战的烽火,骑兵早已式微,但在机械化程度低下的东方战场,骑兵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凭借高大的东洋大马和三二式骑兵刀,九一八事变后,当时国内各派系军阀部队中,只有西北的马步芳部队格外重视骑兵训练(即青马部队),他们主要装备了参照西洋和雁翎刀样式制造的河州刀,这种骑刀根本不是三二式骑兵刀的对手,在遭遇日军骑兵的劈砍时根本束手无策,八里桥之战的惨状再次在华夏大地上重演。
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真正在骑兵刀研制上取得突破的还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骑兵的高机动性非常适合当时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八路军非常重视骑兵战术的应用,但早期八路军骑兵的主要武器却还是以民间传统制造的宽刃鬼头大刀为主,这就极大限制了骑兵的作战能力。在敌后作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缴获了不少三二式骑兵刀。
1941年,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根据与青马部队的作战经验,组建骑兵团,并根据缴获的三二式军刀研制出新式军刀,由于没有正式编号,战士们都将其称为“雪枫刀”。这款战刀比三二式长了5厘米,在近距离劈砍时具有很大的战术优势,而且制作工艺上乘,是当时最成功的一款国产骑兵刀。1942年在洪泽湖地区的沙山集骑兵遭遇战中,彭雪枫麾下的第4师骑兵团凭借手中的雪枫刀,结合苏联哥萨克的骑兵战术,以迅捷的攻势将日军一支300余人的骑兵部队打得人仰马翻,自八里桥之战后八十年,中国的骑兵部队终于扬眉吐气了一番。
总体而言,日本的三二式骑兵刀对中国骑兵刀的研制影响深远,除了新四军研制的雪枫刀,抗战末期,伪满起义部队通过简化三二式骑兵刀的制作工艺,推出自制的八八式骑兵刀,这种刀刀身设计基本参照三二式,只是刀柄进行了简化(有两种改型),这种骑兵刀成为为日后解放东北的内蒙骑兵部队的主要武器。在齐齐哈尔、四平等战役中,这些蒙古族骑手使用八八式骑兵刀杀敌立功,终于重拾起蒙古铁骑昔日的雄风。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一度拥有10多个成建制的骑兵师,除了步枪、轻机枪等武器外,骑兵刀依然是他们主要的近战武器,但在建国之初的岁月里,骑兵手中的刀依然以缴获的三二式骑兵刀为主,直到1965年,在三二式的基础上,南京3521厂推出了全新的六五式骑兵刀,该刀全长92.5厘米,以不锈钢为材料,采用现代工艺制作,无论是质量、韧度还是颜值都全面超越了三二式。
只可惜,此时骑兵的时代已经逐步远去,在六五式全面装备部队时,中国的骑兵部队也大部被裁撤,这一款也可能是最后一款骑兵刀见证了骑兵的没落。时至今日,在我军仅有的两个骑兵营,六五式依旧与骑手们一起坚守着骑兵的荣光。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八骑兵阵容搭配”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