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霸业魏国阵容搭配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正统霸业魏国阵容搭配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统霸业魏国阵容搭配插图

其实说直白点就是吴国的作为太少,我看上面有些朋友的回答是都要归咎给古代的作者。貌似他们的想法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愿意去过多描写吴国集团或是去刻画吴国集团。但是如果了解这段的历史的朋友仔细想一下的话,其实不然的。东吴自割据江东之后,到后来的孙权将东吴基业经营到颠峰称帝。这段历史中首先从东吴初期占据江东来看。孙策取江东之后到孙策死孙权继任后。这段时间曹操在忙着平定北方,刘备在忙着到处漂泊。他们的日程几乎都是满满的。而吴国这边呢,官渡之战之后整整八年,吴国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消灭了没有什么智谋的大老粗军阀黄组。三国里这段时间几乎是最为精彩的一段时间是三国的高潮,曹操平定了北方奠定了霸业,刘备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波折。你说吴国实在没做出什么事又能写出什么呢?再来说赤壁之战之后一些精彩的三国篇章,一是刘备取西川,再就是曹操败马超,你再说吴国这边,还是几乎没什么大动静,唯一的大动作就是想要攻取合肥,还让张辽给杀了个丢盔弃甲。结果此战让张辽彻彻底底的出名了,所以也要看的出三国哪个时期想要名气大就要靠战争,你不能总窝着。这段时间吴国再就是抵御一些曹操的进攻。双方都没有什么大的接触了。然后再看三国后期刘备占据西川,取汉中败曹操。刘备称帝,关羽北伐。这段时间最红的几乎就是刘备集团了,也是这一时期让刘备麾下的这些人们一个一个红了个遍。再来看东吴,吴国这边终于也窝不住。行动了,偷袭荆州杀了关羽。这一战成就了东吴继周瑜之后的第二位东吴名将此人就是吕蒙。所以说封建乱世要想成名你还真不能总窝着。接着吴国又红了红,就是陆逊火烧连营。此战之后成就了三国名将陆逊。当然此战之后吴国就又沉静了起来。此后三国后期,除了魏蜀你来我往的战争,成就了诸葛亮鞠躬尽瘁,姜维一代俊杰。吴国几乎就没有再有大的用兵。你让作者怎么去写呢总不能乱编吧?所以就此来看三国魏,蜀,吴。几乎都是有过一套相当得力的人才班子。吴国的确是不差人才,但吴国的立国方针以及其的不作为,和其一心割据偏安都是紧紧有联系的。用今天的话就是低调不闹腾。所以这个名气要更大,的确不可能。说这么多我们再这样想下,如果孙策不死,乘曹操与袁绍官渡大战之时偷袭许都,逐鹿中原。马上加入到鼎顶霸业的征途中。怕是吴国的历史要比今天精彩的多绚烂的多。再来想如果刘备是个不闹腾的人投靠曹操之后安安稳稳求个安身立命的归宿,那么也没有那么多精彩的历史了。所以精彩的历史还是要人去创造的。你说作者偏袒也好,你说受刘备正统思想约束也好,但归根结底是东吴干的事太少了。。所以就这么简单了。

三国中蜀国实力最为弱小,但为何总是主动出击?

在三国时期,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看该国的地形、人口、土地、粮食等因素。因为要有土地才有粮食,有粮食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有人口才有兵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三国鼎立时期,三国人口总数大概760万左右,其中:魏国,占据黄河中下游领域,户66万余,人口440余万,军队50万左右,是三国中国力最强的;吴国,占据长江流域,户52万余,人口230余万,军队23万左右;蜀国,占据四川地区,户28万余,人口90余万,军队15万左右。

从上述数字对比可以看出,蜀国在三国中人口最少,军队最少,人民负担最重(每5人养1名士兵),实力最为弱小。那么,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不求自保,为何还屡屡主动出击,六出祁山攻击实力雄厚的魏国呢?

原因一:后顾无忧。蜀国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国内土地肥沃,粮食产量较高,具备对外发动战争的潜力。

原因二:既定战略。在著名的《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对天下形势的看法,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成就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蜀国以汉室正统自居,统一全国的欲望十分强烈,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可以看出他们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针对魏国进行战略部署。

原因三:局部优势。诸多奇人异士的统领下,蜀国军队平均战力远超魏国,魏国虽然人多势众,军队战斗力、士气不高。

原因四:敌方不和。曹操死后,曹丕统治下的魏国内部一直不是很稳固,曹彰和曹植的部众和亲信虎视眈眈,不能团结一致对外。同时,魏国边界一直战争不断,国力兵力都比较分散。

原因五:以攻为守。蜀国偏居一隅,国力微弱,主动进攻在战略态势上有所改善,不至困向一隅,坐以待毙。

虽然诸葛亮的个人能力很突出,但凭借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改变天下大势的,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规则永远有效。

本文所有内容和观点均来源于网络和相关书籍,如有侵权行为,请立即联系小编,我们随即做出相应处理!

三国魏国的参谋是?

有五个

1、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官职:司空军(师)祭酒。

2、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官职:侍中、尚书令。

3、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人。官职:中书令。

4、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官职:太中大夫。

5、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本名程立,官职:尚书。

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四人担任的职务是汉朝的官职,郭嘉担任的是司空府(曹操任司空,开府治事)的官职。看起来郭嘉的官职是小了很多,只是在司空府担任个小小的军师祭酒。

但是,用现在的话说,假若曹操是当今的市长的话,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四人相当于市里各局的局长,而郭嘉担任的是市政府的秘书长。作为当代人,大家应该都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了吧。

还有,荀攸和荀彧不可否认,能力非常之强,荀彧相当于汉初的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是他太正直了,太正统了,眼里揉不得沙子,所以,对待汉室重于对待曹操,这一点,相信曹操也是能看出来的。

荀攸是非常了不起的谋士,但是他的问题和荀彧是一样的。

贾诩则是投降之人,曹操对待贾诩恐怕是即敬佩又害怕、即重用又防备吧。贾诩深有自知之明,来到魏阵营之后,不主动与其他人交往,议事完毕后,回家关起大门,子女结亲不找大门大户、名门望族。此乃深懂明哲保身之道。

程昱,这个人能力也是没得说,谋略也很出众。但是,他的年纪比较大,并且,此公刚烈,是和田丰差不多的性格,有时甚至具备了现在大家常见的那些老年人的特征。(自己想)

郭嘉,能力不说了,说的人很多,虽说不一定比那四位要强,但是也不会比他们弱。这里单说信任程度。

郭嘉的思维特点和曹操的思维特点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总是能想到一起。同样,郭嘉的为人不检点(可能是不拘礼仪、可能是炼丹服药、可能是酗酒成瘾、可能是寻花问柳),恐怕也正是曹操想做而地位高了不敢做的。用人要用人的长处,其他的性格都是小问题。就好像今天,你作为老板,有一个即有能力又忠心的下属,为你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个人就是好色。我想开除他的人恐怕不多吧?大多数人恐怕会恨不得帮他去找几个美女(如果郭嘉真是好色的话,那和曹操可算是“臭味相投”了)。

所以,不管是谋略还是军事,是生活还是为人(对待汉室的态度,郭嘉根本不考虑什么换地、什么汉室,他是因为曹操而来,是为了辅佐明主成就帝王霸业的)。曹操都在郭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就像照镜子,几乎完全一样,这样的人,曹操怎么会不信任。

这样的人们,被叫做知己,这是一种比盟兄弟更要铁的关系。

而郭嘉,也完美的做了一个知己该做的事——士为知己者死!

三家分晋也能有高低?谁的地界最好? 谁继承了晋国的霸业?

三家分晋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这三家瓜分了当时强极一时的晋国而各自成为诸侯,自此,中原大地上出现了战国七雄相互争霸的竞争局面。

不过晋国就那么大,韩赵魏三家究竟谁的分到的地界最好,晋国的霸业究竟算是哪一家继承了呢?

毫无疑问,是魏国。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之初,韩赵魏这三家,分到的土地并不是在实力均衡的情况下而分地的,所以实力强弱直接就决定了所分到土地的好坏。

三家得以分晋,是在灭了智氏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在灭智氏的过程中,赵出力最大,但伤亡也是最惨,以至于到了分晋的时候,赵氏的实力被削弱到极点。

而韩氏一直是晋国卿大夫中实力最弱的,这点在三家分晋时期也没有得到改观,所以在分晋之时,魏氏的实力最强,这也就决定了它能够占据晋国最好的地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卿大夫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时,大体上是南部是韩国,中国是魏国,背面是赵国这样的分,但是当时这三家的地盘,其实是错综复杂的,有些土地根本不与本土相连接,形成了很多飞地。

于是这三家,为了方便统治就开始频繁的换地,最终经过交换,才形成了最终韩赵魏分别占据南、中、北这样的格局。

韩国所处的南边与秦国和楚国交接,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是最差的地段,赵国北面与匈奴相接,而且徒弟贫瘠,也不是好的地段,而只有魏国占据了晋国的核心地段。

战国形势图

土地最为肥沃,人口也是最多,发展空间也是最好。

所以可以说,魏国是继承了晋国的霸业,而韩国和赵国,只是分到了边缘地区,并不是核心之地,而之后魏国凭借继承了晋国的霸业,再加上有了魏文侯这个贤君,最终成为了战国第一霸主。

不过魏国有着基础,但也只是强大了两代半,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之后,在魏惠王时期,魏国逐步走下坡路,最终在战国争雄的局面下,沦为不入流的小国,在之后被秦国所灭,成为了历史。

秦孝公为啥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最后让给魏国呢?

秦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便有了东出桥头堡;晋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则可以深入秦国腹地,并牢牢控制秦国东出的势头,两国对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等到了春秋末年,秦献公继位后,不甘心秦国沦落为无名小国。所以,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寄希望于夺回被魏国强占的函谷关,以此为锁钥,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被魏国强行夺走的函谷关,如果夺回函谷关,以此为锁钥,就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再图大举。

秦穆公之后,秦国四代乱政,国式日微。晋国则一分为三,其中魏国以晋国正统自居,以收复河西之地为已任。魏国河西太守吴起训练了一支魏武卒,战力非凡,一战击溃秦军五十万,最终能够虎吞天下——从最初的大国欺凌,到后来的虎视天下,秦国的崛起当从秦孝公说起。

秦孝公是个英明神武的君王,他继承的不仅仅是秦献公恢复祖先霸业的志向,还有变法图强的进步思想,他即位之初就以仁爱、恩惠收拢民心,并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势力,要和平安定,就必定要与魏国求和,弱国向强国求和,唯一的资本就是割地求和。而求和割地就只有割魏国盯上的河西。

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河西之地最早是属于晋国的领土,在秦穆公当政时,秦国国力强盛。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大战,晋惠公兵败被俘,被迫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尽失人心,一战而败,他的马车也陷于泥淖,被秦军追上活捉。后来秦国把晋惠公放了回去,晋国也割让了河西八城给秦国,秦国占据了部分的河西之地。

蜀国是怎样败给魏国的?

蜀汉的灭亡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刘禅投降只是蜀汉灭亡的象征,实际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因素已经注定蜀汉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1、军事上,刘备彝陵大战的失败就已经为蜀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或者往前说,关羽丢失了荆州是蜀汉最终失败的缘起。荆州失陷前,蜀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基本上达到了《隆中对》中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态势:“……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战略构想的关键实际上在于荆州,因为巴蜀是是典型的“天牢”地形,道路难行,“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如果以巴蜀作为战略基地进攻曹魏,就必须有另一路兵力进行策应,或者本身就作为策应军出现。但是,刘备与孙权联合的基础是“联合抗曹”,重点在于“抗”字,而不是“攻曹”,否则力量的均衡会打破。所以才有“关羽得志,吴必不喜”,孙权会看着刘备坐大而不闻不问吗?再加上关羽外交上的幼稚,所以只要刘备军一胜,孙权立刻就抄了他的后路。

荆州虽失,蜀汉当时的军事实力仍然十分强大,如果陈兵吴蜀边界,孙权恐怕也会乖乖的将荆州还给刘备,继续保持原来的均衡,事实上孙权也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派诸葛瑾到蜀国谈判,但是刘备昏了头,非要灭吴。要知道,当时三国各自的实力任谁要想凭一己之力灭掉另一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彝陵大败是必然结果。

彝陵大败是蜀国损失惨重,一大批老成宿将或病死或阵亡,一大批久经战阵的士卒或被俘或战死,据估计损失精兵4万多人,军事上实际已经失去了本钱。之所以没有立刻灭亡,还要得益于魏吴两家的制衡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军事上实际上也只是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但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饮鸩止渴,但是蜀国的国力使然,诸葛亮明知道是毒药也只能硬着头皮喝下去了。

而且,诸葛亮和后来的姜维对魏国不断的骚扰也有利于吴蜀同盟的稳固,使魏国难以腾出手来收拾吴国。但是到了后期,随着魏国越来越强,原来的均衡已经被打破,魏国(或说司马父子)已经拥有了消灭两个国家的实力。

2、政治上:客观上,政治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蜀汉原来的政治优势是“汉室正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对“汉室”已经没有兴趣,魏吴在自己的领地统治都非常成功,没人愿意再恢复那个昏庸无能的“汉室”;而且,刘备和孙权死后,他们的继任者能力都非常一般。本来吴蜀各自的实力就较魏稍弱,此消彼长,差距就越来越大。

主观上,刘备死后,诸葛亮虽然很有才能,但是缺少刘备那种笼络人心的能力,说白了他也就是个军师的料,原来的老臣们未必都买他的帐,所以他只能在内部通过一连串的政治斗争打压原来的元老派(如魏延),和刘备一度比较器重的益州派(李严为代表),对外由于荆州的失去,难有外来人才输入,只能起用如廖化、杨仪等边缘人才,遂使国力益衰。

3、经济上。巴蜀地区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实际上蜀中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其综合国力跟本无法和东吴甚至曹魏相提并论,生产力的落后就决定了教育水平的落后。君不见,蜀中土生土长的人才有几个?其人才基础非常薄弱,此时的中原既已平靖,跟本不可能会有人拖家带口、不辞凶山恶水地来投奔刘备或刘禅。没有人才的支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就会一塌糊涂,所以,后来的蜀汉政权基本上是坐困蜀中,不得不亡。 生产力的落后也注定了人口的缺乏。据说,到诸葛亮死后,蜀中差不多每6个人就有1个士兵或官员了,如此形势,加上穷兵黩武,“要大炮不要黄油”,难怪姜维要自己去屯田了。

同样因为这种经济形势,也注定诸葛亮要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一旦外敌打进家里,脆弱的经济可能立刻崩溃,蜀汉可能都坚持不到公元263年。

蜀汉最终灭亡固然是因为邓艾偷渡阴平关,阿斗仓皇出降,但这只是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邓艾和刘禅只是历史大势下的推动者而已。

好了,关于“正统霸业魏国阵容搭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正统霸业魏国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