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平板武器

作为一名AI机器人,我可以提供与军用平板武器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建议,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军用平板武器插图

军事领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联接世界各地的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自动化的信息网络,极大地

提高了信息传输能力,在促进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在军事领域内正

引发一场新的革命。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爆发了一系列高技术下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是用旧方式进行的

一场新武器装备战争,它是信息时代高技术战争的雏形。总结海湾战争的经验可以看出,以微

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核心,包括激光、传感器、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内的现

代信息技术是当代影响战争和军队发展的各种新技术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高技术,是未来"对

武器装备水平以及军事力量结构的发展起第一位推动作用的技术",是这次军事革命的核心和

基础。因此,高技术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信息技术的战争。

随着军事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部队的组织指挥机构已经从面向武器系统进行组织的战

斗集体转变成为面向信息系统进行组织的战斗集体。所有这一切必然提出非常严格的信息要

求,如何切实有效地收集、掌握、处理、传送和表现诸如战场环境、敌我友三方兵力编成、

武器性能、指挥员特点等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料,则成为未来信息高技术战争要突出解决的关

键问题。而迅速崛起的多媒体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表现出不可替代的

作用,以致于随着多媒体应用的普及,在军事领域内也相应地掀起一个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多媒体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历史上,许多新技术一出现便首先在军事领域中得到应用,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作战指挥与作战模拟

这方面的典型应用有作战指挥自动化(C3I)系统。该系统在情报侦察、网络信息通信、

信息处理、电子地图、电子沙盘、战场态势显示、作战方案选优、战果评估等方面均大量采

用了多媒体技术。其它如多媒体作战对抗模拟系统、多媒体作战指挥远程会议系统、虚拟战

场环境等也都大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

2.军事信息管理系统

多媒体技术主要用于军事信息查询以及在军事情报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送、检

索过程中表现出的多媒体化,即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的应用。这方面的典型应用有多媒体装

备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后勤支援系统、多媒体情报信息管理系统等。

3.军事教育与训练

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例最多。如军事院校自行研制了大量的军事基础课和专

业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了节省使用实际武器装备的费用,各军兵种均研制了武器装备操

作使用的多媒体仿真模拟系统,以及武器装备维护、保养等多媒体指导与训练系统。

4.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及应用

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数据和模型可视化技术,使武器的研制与

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差错率大大降低。在战斗机驾驶员座舱中,由于采用

了多媒体综合控制,有效地减小了驾驶员的紧张心理,提高了作战反应能力。

5.军事娱乐与游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许多高档的军事型电子游戏光盘软件纷纷出现。操纵各种战斗

机的空战、驾驭舰艇的海上大战、反空袭的地空大战、两军对峙的坦克大战等,栩栩如生的

画面、绘声绘色的场景使人们在消闲中学到了现代军事技术和知识。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将多媒体的应用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从多媒体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模式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终端用户方式的应用

二是开发式应用模式;三是为面向军事应用而进行的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的研究。

当前,军事系统各部门、各专业都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为本部门学习和应用高新技术

的主要标志之一,而且这种应用的成果也最直接、最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要注意应

用系统的开发策略与总体规划的研究,避免盲目性。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设备和资金合理投入

,所研制的系统具有开放性、升级性,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高,互联性强。多媒体应用系统

是一个资金与技术投入均较高的工作,各单位主管部门均要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多媒体开发平

台和开发工具的效益,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二、典型的军事多媒体应用系统

1.美军作战仿真网络SIMNET

该系统是一个分布式广域网多媒体仿真系统。这个系统将分布在美国和德国11个城市的

设备和人员用计算机网络联接成一个大的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了约260个地面装甲

车辆仿真器和飞机飞行模拟器,以及通信网络、指挥所和数据处理设备等。通过这个系统可

以训练多兵种多层次的军事人员和团组,也可对武器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估。之后又在

SIMNET的基础上发展了DIS(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范围扩展到包括陆、海、空各军兵种武器

平台综合仿真环境,实现了体系对抗仿真。

系统在分布交互仿真、网络接口与通信、仿真客体的表现形式和数据传输、火力与兵力

的计算生成等方面大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使"作战"参与者可以看到在地面

行进的坦克和装甲车,在空中飞行的直升机、歼击机和导弹,在水面和水下游弋的舰艇;可以

看到坦克行进时后面扬起的尘土和被击中时燃烧的浓烟;可以听到飞机或坦克的隆隆声由远

而近,并能从声音辨别出目标的方向和速度。参与者可以用自己驾驭的武器瞄准、射击上述

目标,也可以驾驭操纵各种仿真装备。总之,在作战或实战演习中的各种能被人感知的信息均

被系统以多媒体综合处理与表现形式再现出来,形成了一个逼真的战场环境。

2.飞行模拟器(Flight Simulator)

现代军用飞机是多种高技术集于一身的武器装备,其高性能的动力装置、精确的导航系

统及复杂的电子系统要求飞行员必须具备精湛的驾驶技术。由于在真实飞机上训练驾驶员耗

资大,又受到空域场地的限制,多年来人们都采用飞行模拟器来训练飞行员。在实现飞行模拟

器的种种技术中,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占有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地位。

一般飞行模拟器由下列四部分组成:

(1)座舱系统

具有和真实飞机(所仿真的飞机)一样的布局。主要包括:

·仪表显示系统 实时显示飞机的各种飞行参数和机载系统的运行状态。

·操纵负荷子系统 给飞行员提供操纵杆、舵时的负荷力的感觉,与在真飞机上一样,随

着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舵偏角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音响子系统 给飞行员提供如发动机噪音、气流噪音、轮胎滚动的隆隆声等各种音响

效果。

(2)视景系统

为飞行员提供座舱外的前视景象,包括机场跑道、田野、建筑物、灯光、河流、道路、

地形地貌等。还能模拟天气的能见度、雨、雪、云等气象条件以及昼夜景象、空中及地面的

活动目标的图像,使飞行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运动系统

为飞行员提供了动感。通常采用六自由度伺服液压系统将整个座舱托起,模拟飞机飞行

中的各种姿态。

@@50D19000.GIF;图1 SIMNET作战仿真系统网络@@

(4)计算机系统

是飞行模拟器的核心,其模拟训练软件具有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实时交互、控制、

表现等多种处理的功能,是一个典型的高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图2是飞行模拟器的原理框图

@@50D19001.GIF;图2 飞行模拟器原理示意图@@

飞行模拟器是最早,也是最全面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典型系统之一。由于其巨大的经济

和军事效益而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有关单位也已研制了多种型号飞机的飞行模拟器。

3.多媒体导弹仿真训练系统

该系统是一套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导弹训练仿真系统。它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

和交互性,使操作手摆脱了第一代训练仿真器单调乏味、以字符文本为主的交互方式,代之以

生动逼真的实弹仿真操作控制台和操作训练环境,使训练人员能以更直观生动、方便的方式

完成教学训练任务。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操作模拟子系统

采用触摸屏模拟实际操作面板。模拟面板上显示了实际操作面板的各种开关、按钮与扳

键等操作部件和系统的各种仪表、指示灯等反应体部件的图像。操作手根据操作规程(系统

可以语音形式提示)对导弹系统操作时(触摸有关操作部件的图像),相应的系统状态反应就在

反应体图像中显示出来。

(2)环境仿真子系统

逼真地显示或再现了实际操作现场的场景及各种音响效果。

(3)导弹原理与结构子系统

以多媒体形式供教员和指挥员对部队战士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是交互式课件系统。

整个系统不仅能真实再现训练场景及操作面板的外观布局,在操作训练中正确模拟各种

操作口令和控制面板上的各类响应及显示现象,还具有对错误操作系统的提示(语音及文字方

式)及评定训练成绩的功能。系统研制中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所研制的系统软硬件稍

加修改即可用于其它以操作面板为主的训练器材中。

4.军队院校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随着军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军事训练和院校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也加快

了步伐。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适应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的"军队院校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最近在空军工程学院研制成功,并投入运行。图3是系统网络结构图。

@@50D19002.GIF;图3 系统结构图@@

系统采用交换式以太网、多级树状星型拓扑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1)控制台子系统 是整个系统的指挥调度部件,教师用其控制课堂的教学活动,系统的大

部分功能都是通过它来完成的。

(2)教师机子系统 是系统的主体用户——教师操作的部件,主要完成用于教学演示课件

的运行,以及诸如实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工具的运行。

(3)学生机子系统 是系统的客体用户——学生操作的部件,主要完成教学信息的接收及

电子举手功能等。

该系统从全面培养人才素质入手,设计并实现了网络教学平台、网上常用操作、课件管

理等三个方面的系统功能。系统通过网络将传统机房或电脑教室的微机、各专业教室的电化

教学设备联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各种软件教学资源共享,尤其是各种教学课件的多媒体信

息能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共享,从而实现了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直观、形象,提高了教学质量。网络与全军和国家教育科研网联网后可

进行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多媒体信息综合处理、实时传输、控制及表现等方面克服了一

些技术难点,达到了实时性的要求。

三、展望

在军事领域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从武器模拟仿真领域发展到作战指挥、军事信息工

程、教育训练、武器装备革新直至办公自动化等各个方面,应用前景日益广阔。但是,我们也

应看到,多媒体技术还是一门新兴技术,无论在其基础理论技术还是开发方法和工具平台等方

面都还处于逐步发展完善之中,也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关解决。当然,目前距离多媒体技术的

最终目标——多维信息处理的"人性化"(或适人化)还相差甚远。随着越来越多的军事技术人

员投身于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来,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多媒体技术在军

事领域中的应用水平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多媒体必将为新军事革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

献。

世界十大舰载机全新榜单

世界十大舰载机全新榜单

第一位:美国波音F-18“大黄蜂”。

它是美国军方第一种兼具战斗机与攻击机身份的型号。F/A-18“大黄蜂”在世代上属于第三代战斗机,具备优秀的对空、对地和对海攻击能力。作为美国海军最重要的舰载机,F/A-18的用途广泛,它既可用于海上防空,也可进行对地攻击。2018年4月10日,在美国南海演习中,20架F-18战斗机在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起降。

第二位:俄罗斯苏-33战斗机。

苏-33战斗机,是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号称“世界舰载机之王”。苏-33主要部署于俄军唯一的现役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上,由于库兹涅佐夫号采用滑跳甲板,需要依赖本身动力起飞,而起飞时不能满载油弹是苏-33的致命缺陷。故其无法跟美国海军战斗机一样能执行远洋作战。苏-33原型机T-10K被中国从乌克兰获得并仿制改良国产型号歼-15。

第三位:法国阵风战斗机。

达索阵风战斗机是法国制造的双发、三角翼、高机动性、多用途三代半战斗机。阵风真正的优势在于多用途作战能力,这款战斗机是世界上“功能最全面”的,不仅海空兼顾,而且空战和对地、对海攻击能力都十分强大。阵风具备高超的对海攻击、侦察和核攻击能力,能空中格斗,又能对地攻击,还能作为航母舰载机,甚至可以投掷核弹(F3型)。

第四位:俄国U-25UTG“蛙足”。

U-25UTG“蛙足”是亚音速单座近距支援攻击机,机翼下总共有8个挂架,可携带4个400公斤空-地武器,包括57毫米和80毫米火箭,500公斤燃烧弹、化学集束炸弹、空-地导弹,“旋风”反坦克导弹,两个外翼挂架可带“环礁”或“蚜虫”空-空导弹,尾锥内有用于电子干扰的金属箔条投放器。

第五位:中国歼-15。

歼-15是一款30吨级重型舰载型第四代战斗机,2016年部署到辽宁号航空母舰以及未来中国国产航空母舰上,属于中国航空母舰计划的一环。歼-15在航母编队中会类似于美国航母F-14雄猫式战斗机的防空作用。

第六位:美国AH-1W超级眼镜蛇直升机。

AH-1W仍然沿袭AH-1J/T以来的弧形座舱罩,虽然空气阻力比AH-1S的平板座舱罩低,但较容易产生反光而让敌方肉眼发现。在抗战损方面,AH-1W的机体可承受23毫米以下弹药的射击,此外配备自封油箱。

第七位:俄罗斯KA-27“蜗牛”。

双发共轴式反转旋翼多用途军用直升机,卡-27直升机是为苏联海军研制的军用直升机,由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在俄罗斯,乌克兰,越南,韩国,印度,中国均有使用。

第八位:美国SH-60直升机。

S-60B是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研制的双发、单桨多用途直升机,是UH-60的改型。美国海军的编号有:SH-60B,绰号“海鹰”;SH-60F,绰号“大洋鹰”及HH-6OH。美国海岸警卫队编号HH-60J,绰号“坚鹰”。该机的全面研制工作于1978年2月28日开始,1979年12月12日首次试飞。1983年4月,生产型开始交付使用。

第九位:美国E-2C鹰眼预警机。

没错,这是舰载预警机,美国E-2C“鹰眼”预警机是美国海军的全天候舰载战术空中早期预警指挥控制机。目前是美海军唯一的预警机,并为多国空海军采用。E-2C可以同时追踪两千个以上的目标及指挥对其中40个目标的拦截。E-2C作为预警机,并不需要直接执行战斗任务,而且电子干扰能力极强,因此没有安装任何武器。

第十位:俄罗斯卡-31舰载预警直升机。

卡莫夫卡-31早在苏联海军时期就开始开发,目前在俄罗斯、中国海军和印度海军服役的预警直升机。卡-31装有E801M0ko空中和海上监视雷达,是一个多用途直升机家族中的最新成员,该直升机家族中包括反潜战型卡-27和卡-28,搜索与援救型卡-27PS,以及空中攻击型卡-29。

请介绍一下95枪族

小口径枪弹重量小、初速高,在一般的步兵战斗距离内(小于400m)有足够的杀伤力,并且在负荷下可提高携弹数量,在经过论证和试验后,在1978年正式决定我国小口径自动步枪采用5.8mm口径。1987年,我国第一代小口径步枪完成设计定型,命名为QBZ87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87式自动步枪),并开始少量试制,配发部队试用和征求意见。根据部队试用所提的意见,87式自动步枪不能完全满足军方使用要求,因此在1989年军方使用部门又提出研制第一代5.8mm小口径班用枪族,并提出更高的战技指标要求。

此次研制新枪汇集了工厂、院校、研究所和使用部门的科技人员所组成的联合队伍,经过6年时间的研制,新型枪族中的自动步枪和轻机枪于1995年设计定型,分别命名为QBZ95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95式自动步枪)和QBB95式5.8mm班用机枪(简称95式班用机枪)。该枪族于1997年作为解放军驻港部队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后来又增加了短枪管的QBZ95B短突击步枪,这三种武器一般被简称为95式枪族。目前95式枪族及其他5.8mm口径班用枪族已经装备许多作战部队,不过还没有全面替换81式枪族。

95式枪族为无托结构,导气式自动方式,机头回转式闭锁,可单、连发射击,供弹具有30发塑料弹匣和75发快装弹鼓两种,机械瞄准具为觇孔式照门。枪族内自动机构件完全通用,步枪与机枪之间通用件占很大比例。通用组件有机头、机框、枪机、复进簧、击发机、发射机、弹匣和弹鼓,以及带杠杆缓冲装置的枪托。通用件的比例高,这对生产和维修十分有利,枪族内不同型号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枪管长度。下表为枪族中三种枪型的对比表:

QBZ95自动步枪 QBZ95B短突击步枪 QBB95班用机枪

全长 746mm 609mm 840mm

枪管长 463mm 326mm 557mm

全重 3.25kg 2.9kg 3.95kg

初速 930m/s 790m/s 970m/s

理论射速 650RPM

战斗射速 单发 40RPM

连发 100RPM

直射距离 370m ? 680m

有效射程 400m 300m 600m

弹匣容量 30rds 30rds 75rds

95式枪族采用导气式活塞短行程使自动机获取后坐能量,回转式机头有3个闭锁突笋,机头与枪机框的连接以圆柱体进行,在此圆柱体上有一个连体的开闭锁及前后运动的带动凸起。开闭锁作用面设计在凸起的顶部,后坐带动面设计在凸起的根部。该设计不同于卡拉斯尼柯夫在机头闭锁支撑面的外圆上设立带动凸起的思路,也不同于西方类似结构(如FNC)。

95式枪族机框上的开闭锁螺旋槽的设计借助于M16的设计思路,在开锁螺旋面同直面之间设计一个平滑过渡的空间曲面,采用数控技术逐点编程铣削而成。为便于编程加工,在机体内圆柱体的展开图上给出一个圆弧。这种过渡的结构使开锁撞击大为减少,提高了自动机动力特性。曲线槽前端设计了一个间隙,它可使机头开锁后借助于火药燃气压力先期后坐,实现预抽壳,又可使机头同机体一样具有一个后坐速度,减少了机体带动机头的撞击能耗。

95式枪族的下机匣采用了铝合金槽式结构,优化设计时分析了枪机自动机运动平稳、附加惯性力矩,在射击中机匣所承受负荷也大幅度降低。一般槽式下机匣(以AK结构为典型)尾部有一堵固定“钢墙”,是自动机到位撞击体和上下机匣的连接体,也可作为缓冲装置的支撑体。自动机拆装时,必须在“钢墙”前垂直移动,再平行脱离或进入机匣导轨。但95式枪族采用尾部开通式,用一个活动销子与上机匣连接,上机匣尾部固定一个(轴固定)杠杆式自动缓冲器(连同缓冲器),自动机从导轨中直接平直抽出。

枪管内膛精锻成形,并进行镀铬。枪管节套为合金钢材料,但铝合金下机匣与钢制节套的连接方式没有采用M16的整个圆周的全包容的方式,而是用节套下面的两块平板同槽式机匣两个内侧面相配,以两个空心销子固定起来。这些下机匣的新结构带来的优点是结构紧凑,销孔至端面是8.9mm(而56式冲锋枪“墙”厚为21.5mm),对全枪长、重量都会带来好处:缓冲器位于可拆件上机匣,把上机匣取下后自动机可以平直抽出装上使用方便,对槽式机匣是一个创造;缓冲器采用杠杆式,结构简单,可以利用作用力臂不同把缓冲簧设计得体积很小。

95式枪族大量采用高强度的轻型材料以减轻重量,如下机匣为高硬铝合金(热模锻造的毛坯),强度大,一个铝质机匣重约300g,如果用钢材生产则会重达860g,而经过电化学处理后的铝质机匣表面硬度则达到HAR70以上。另外科研部门又开发了两种新的工程塑料,分别用在上下护木、上机匣及弹匣上。

5.8mm普通弹同北约5.56mm SS1109弹相比,弹头重,枪口动能大,中远距离存速能力强,外弹道直射距离也比较远。自动步枪直射距离375m,班用机枪680m。下表为枪管长度相近的95式班用机枪和FN MINIMI轻机枪各自发射的弹头威力对比表:

口径 弹头重 枪口动能 400m 600m

动能 最大弹道高 动能 最大弹道高

DBP87 5.8×42 mm 4.156g 1952 J 695.6 J 0.36 mm 378.4 J 1.11 mm

SS109 5.56×45 mm 4.0g 1711 J 603.3 J 0.39 mm 339.6 J 1.18 mm

可靠性是步兵武器的重要性能,95式枪族在通过国家靶场的可靠性试验时,自动步枪故障率在0.4~0.6‰之间,班用机枪在0.1‰左右。又例如在工厂验收时,每挺班用机枪都需要用2发膛压为3100~3400kg/cm2的强装药弹进行闭锁机构的强度试验,接着每挺机枪用1号导气孔分别以单发、点射、连发的射击方式,用73发普通弹(膛压为2800kg/cm2)进行机构动作可行性射击试验。

耐用性也是关键的性能指标,95式枪族的钢件采用化学复合成膜黑磷化处理,铝合金零件用硬质阳极氧化处理,再加上上、下护手及上机匣等件采用工程塑料,从海区使用试验的结果看防腐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56式冲锋枪全长874mmn,95式自动步枪长746mm,虽然在射击时95式自动步枪的枪口比较靠近射手的耳朵,而且56式7.62枪弹为单基药,而87式5.8mm枪弹为双基药,枪口压力相当于56式的2倍。但由于设计有消焰、降噪综合作用的膛口装置,因此95式自动步枪枪口处及射手耳朵处噪声值都低于56式冲锋枪,而枪口焰也比56式冲锋枪弱。

研制指标要求自动步枪全重小于3.5kg,机枪小于4.4kg,经过初设计,核算出产品全重,要保持高的零件通用,难以达到指标。从系统出发必须加大减重力度,选择设计基础枪步枪为优化核心体,控制在3.2kg,机枪相应控制在4kg,才能得到全系统及系统内每项产品达到指标并保持先进的水平。指标要求自动步枪全枪长不大于760mm(枪管长440mm)、机枪不大于840mm(枪管长520mm)。经过初设计,在保持零件通用率的情况下,机枪的指标又最为紧张,因此,在全枪长上选班用机枪为优化核心体,优化指标定为840mm。全枪长又同枪管长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产品的威力水平,因此,在优化全枪长时,必须把选定的枪管长作为边界条件,在系统全枪长达标时,要使威力性能先进,是这项统筹的难点。下表为全枪重系统筹划表:

指标要求 策划指标 实际达到

自动步枪 ≤3.5 ≤3.2 3.25

班用机枪 ≤4.4 ≤4 3.95

95式枪族的瞄准装置有传统机械式、简易夜瞄、可装白光瞄准镜及二代微光管的微光瞄准镜,白光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3倍,用于远距离目标精确瞄准;微光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也为3倍,可在夜间弱光条件下对200米以内的生动目标精确瞄准。两种瞄准镜通用于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并能在枪身上快速装卸。多用途刺刀综合了砍削、剪切、锉削、开启瓶口和磨刀等功能,既可用于自动步枪,也可用于班用机枪。95式枪族发射5.8mm普通弹系列,必要时还能发射5.8mm机枪弹系列。步、机枪还能实弹发射标准接口尺寸(Ф22x125mm)的枪口榴弹,也能安装快速拆卸的35mm口径下挂榴弹发射器,发射35mm榴弹(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只研制了防暴榴弹)。

56式 81式 87式 95式

冲锋枪 自动步枪 轻机枪 自动步枪 轻机枪 自动步枪 轻机枪

口径(mm) 7.62×39 7.62×39 5.8×42 5.8×42

弹全重(g) 16.5 16.5 12.5 12.5

后坐冲量(kg·s) 0.864 0.876 0.888 0.605 0.628 0.614 0.640

全枪重(kg) 4.03 3.4 5.15 3.95 4.3 3.25 3.95

全枪长(mm) 874 955 1004 955/730 1040 746 840

直射距离(m) 275 280 540 355 660 370 680

有效射程(m) 400 400 600 400 600 400 600

有效射程上弹头落点动能(kg·m) 61 62 45 66 30 68 43

400米单发精度(R50/cm) 25 16.5 17.9 17.9

600米点射精度(高低×方向mm) 100×96 99.2×99.5 98.7×79.7 69×81

虽然95式枪族比起我军过去装备的枪族在战术性能上提到提高,但在部队使用中,也提出了一些95式枪族的缺点,例如:

受研制时认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其扩展功能方式采取的是最简单的连接座式,这种方式虽然结构简单,但无法形成模块式功能,难以满足部队对功能多样的需求。

简易夜瞄装置采用放射性同位素钜147通过填涂方式装配,使用中存在亮度不足和容易脱落问题,而且钜147的半衰期也不能满足军品长期贮存的要求,给部队使用带来许多不便;研制的二代微光瞄准镜由于价格问题不可能全面装备,而且200m的夜视距离也显不足,全天候作战能力有待提高。

光学瞄具瞄准不便是部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这主要是95式自动步枪受“应满足以机械瞄具为主要瞄准方式”要求的限制而造成的,安装光学瞄准镜后瞄准基线太高,无法舒适贴腮瞄准。

91B下挂式防暴震撼弹发射器击发方式也不方便,因为类似于M16的有托枪通常利用弹匣作为下挂榴弹发射器的握持部位,95式自动步枪由于采用无托结构,加装下挂防暴榴弹发射器后只能利用小握把作为握持部位,实际使用时不方便。

95式枪族采用无托结构使全枪布局十分紧凑,但也带来射击时射手贴腮靠烟源太近,没有燃烧完全的火药燃气从抛壳窗、拉机柄槽和上护盖散热槽溢出,直接刺激射手眼睛或弥漫在瞄准基线上,以至影响射手持续瞄准射击,这种情况也给武器工常使用带来不便。

5.8mm普通弹采用的双基扁球药燃烧不完全,95式枪族在发射2,000发弹(全枪需要清洗的射弹数)后,通常都会出现气体调节器和活塞取出困难的问题,而且射弹多后,还会出现导气孔由于火药残渣堆积变小的问题。另外为了获得好的外弹道性能,5.8mm普通弹将部分难题转移到了内弹道,造成枪口压力过高,给解决枪口噪声和火焰问题带来许多困难。 5.8mm普通弹采用的是常规雷汞底火,存在长期贮存后底火锈蚀问题,给可靠使用留下隐患。

塑料件容易磨白,这主要是塑料材料本身的问题。要满足低温-45℃的可靠使用要求,塑料中的玻璃纤维含量就不能太高,而磨白问题主要是塑料强度不足,这个矛盾比较难解决,塑料件磨白后影响了95式枪族的美观。

95式枪族进行分解结合时,有时会出现散件丢失和零件倒装、错装问题,这种情况给武器正常使用带来不便。

上述问题有许多均是在部队试用初期提出的,95式枪族一直在改进,有部分问题现在可能已经得到解决。目前没有公布改进过多少个型号。但从已经公开的分析,至少是经过了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区别特征可从拉机柄的形状和上护木的散热孔数量识别出来。

1997年公布并最早装备驻港部队的型号

在1997年同时出现,但在1999年阅兵式上均为此型

穿戴式计算机:未来士兵的“电子心脏”:穿戴式计算机

  穿戴式计算机并没有引起美国军方足够的重视。虽然几家主要的穿戴式计算机厂商都时常从国防部获得一些订单,但与传统武器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合同额相比,价值数百万的订单实在不值一提。更让人沮丧的是,即使是国防部采购,这些穿戴式设备仍主要应用于设备故障检测与维修领域。

穿戴式计算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真的就此作罢?陆军的两个在研项目――“陆地勇士”和“理想部队勇士”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他们甚至把它称之为士兵的“电子心脏”,这对于厂商来说,不啻于一剂强心剂。

穿戴式计算机概述

根据字面理解,穿戴式计算机的功能应该与个人电脑相仿。是的,在功能上,穿戴式计算机并没有独特的创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它的创新与挑战主要集中于“穿戴”上。

目前,穿戴式计算机最大的市场仍是民用市场。它的用户包括公共设施线务员、电信技术员、飞机机械员和医疗人员。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当穿戴式计算机应用于战场时,军方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可靠性

作为未来士兵的“电子心脏”,它为所有的作战系统,如未来作战系统理想部队勇士,提供功能强大但性能稳定的计算平台。如果平台出现故障,带给士兵的将是致命的后果。

其次是便携性

便携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重量轻、支持无线联网。对于像OFW这样的项目来说,不可能接受笨重的计算设备,即使是不足1公斤的轻薄笔记本电脑,仍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如何控制计算机部件的重量对厂商来说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无线联网技术对未来士兵同样重要。商用领域成熟的无线联网技术,能提供高带宽的、稳定的连结能力,这使得士兵能方便地与总部或队友通信,甚至可以与海陆空三军的各类网络相连,使士兵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未来“网络中心战”的效力。

然后是应用系统

没有了应用系统,称计算机为一堆“烂铁”也不为过。如何将现有的基于桌面电脑的战术应用系统移植到穿戴式计算机,对软件厂商来说,也许是尚待开发的重要市场。

最后是易操作性

穿戴式计算机的操作比个人电脑还容易。它可以通过腕式键盘,也可以通过背带上的可编程按键来操作,它甚至可以在武器上安装操作键,以便士兵保持必要的开火姿势。

穿戴式计算机与士兵系统

无论是在研的士兵系统,还是设想中的士兵系统,数字化都将是永恒的主题。穿戴式计算机正是为这些系统中的数字化部件提供一个集成平台,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下文以美国陆军的“陆地勇士”和“理想部队勇士”为例,介绍穿戴式计算机在战场上的应用。

1、陆地勇士

陆地勇士项目的穿戴式计算机,其操作系统与PC无异,基本上都是Windows2000,最新的则有Windows XP,甚至可以是Linux。

计算机的主机绑在士兵的背部低腰处。如果计算机因故丢失,士兵仍可以通过一个独立的通信导航(CommNav)仪继续使用系统的视频和热成像武器瞄准器(TWS)。该导航仪(其实是一个PDA)使用英特尔 StrongArm处理器(该处理器专用于掌上电脑),并运行Windows CE(专用于掌上电脑的Windows版本)。

定期更新的地图和指令、视距范围内的视频影像,都通过单目头盔显示器(HMD)来查看。通过头盔显示器,士兵还可以查看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数据、数字地图、情报信息、部队位置或其它有用的影像。在必要情况下,他们还可以混合使用HMD和GPS,这将给予士兵空前的态势意识。

头盔显示器的“触摸控制”部件位于士兵的胸口皮带上,因而可以很方便地操控显示器。为了减少电脑操作对士兵作战的影响,士兵还可以用两个靠近扳机的按钮来操控显示器。

计算机还安装了病毒防杀软件,用以阻止恶意代码、蠕虫病毒等。电源管理软件则为计算机提供有效的电源管理,对所有便携设备来说,电源的持续供应始终是难题。

其它的软件系统提供地图和战场布局、导航信息、火力和障碍的规划辅助与报告、后勤规划辅助与跟踪、人员清单与时间安排以及在线计算机参考材料等。

为了方便系统升级与应用软件开发,陆地勇士的穿戴式计算机采用开放式架构。项目组将尽可能利用商用成品(COTS)部件来构建该架构,否则,它又会成为一个“烟囱式系统”。

不过,并非所有的陆地勇士都拥有相同的装备。

除了标准化装备外,班长将配戴手持显示器,该显示器的键盘可以戴在手腕上。这些设备能让他们编辑文本消息,然后通过与SINCGARS兼容的无线电装置,以脉冲方式发送到上级。

2、理想部队勇士

OFW项目是在陆地勇士项目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它也在开发穿戴式计算机。在该项目中,计算机几乎是士兵皮肤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让士兵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对工程师来说,OFW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让计算机拥有足够的电力,但不产生额外的热量。产生的热量越多,士兵就越容易被敌方的传感器侦测到。专家们正在研究利用战服来散发热量,并设计形态不规则的电力设备,使士兵不会引起敌方传感器的注意。

作为便携式计算机的一种,穿戴式计算机同样无法回避电池寿命太短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士兵系统的工程师正在寻找一些新的技术,如空气电池(只需要空气和水,但目前还不太稳定)和燃料电池(前景不错,但燃料的稳定性还不保证)等等。OFW的牵头系统工程师Andy Taylor认为,全美达(Transmeta)公司生产的Crusoe处理器很适合穿戴式计算机。这种处理器很小(最新的TM5900,大小与25美分的硬币相信),很轻,而且性能消耗很少。因为它不需要像其它处理器那样,对一些无谓的应用提供支持。最新的Crusoe处理器TM5900的工作频率为800~1GMHz.

未来的穿戴式计算机将还拥有面部识别和语言翻译能力。Taylor希望,穿戴式计算机最终能解释某人所说的话(如印度语或波斯语),然后将它用文本格式或计算机语音,以英语的方式输入到系统中去。

包括陆军通信和电子指挥中心在内的几乎所有的陆军研究机构,以及DARPA,都参与了这个项目。

穿戴式计算机的关键技术

1、将线缆织入衣服

士兵系统的专家正在利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将电缆和光纤织入纺织品中,使穿戴式计算机无须因电缆、光纤而增加额外的重量,并占用额外的空间。这种特殊的织物使战士在特定的情境下,只需极少的步骤,就可以执行一些必要的操作。

内蒂克士兵系统中心的单兵防护组、OFW技术项目办公室和位于Fort Monmouth的通信和电子指挥中心,以及其他几个军方的、大学的和产业界的组织正在合作进行多项基于纺织物的项目,以便达到上述目的。

潜在的解决方案包括海军研究生院研制的多频天线背心,它使传统的无线天线可以绑定在士兵的背上。这种天线的频率范围为30~500MHz。当使用无可视特征的超宽带天线时,其工作频率为300~2000 MHz。

2、平面连接器

陆地勇士计算机目前配备的圆形连接器体积大、成本高,又因为使用针式插头,所以特别容易损坏。Exponent公司(OFW项目第一阶段的两个牵头技术集成商之一)和Thor电子公司正在研制平板的无针连接器,用以替代老式插头,它能显著减少陆地勇士项目中的连接器成本。

这种方形连接器的原型几乎是平面的(便携设备的轻巧性要求电子部件均具有低截面特性,也即部件平面化),它的插头和插座可以方便地闭合,也可以快速断开。它既可以使用基于织物的总线,也可以使用传统的线缆。

此外,位于费城的美国竞争力协会(由产业界与学术界共同组成)也将研究平面的连接器和线缆。可以预见,商用成品(COTS)将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利器。

3、混和光纤

士兵系统的官员声称,消除外部繁杂的线缆,并使传感器和电子部件更加分散的关键是将线缆直接织入纺织品中。Photonics实验公司和费城纺织学院正在为将光纤和铜缆紧密地织入纺织品而努力。利用这些技术,在大规模生产阶段,导线和光纤/电子系统将直接编入士兵的战服。

不过,将普通线缆和光纤织入纺织品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纺织品的构造是物理而机械的,与光纤或线缆不同。此外,光纤过弯则易断,金属线缆过弯则易疲。

在费城纺织学院,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光纤的机械性能,根据这些性能,改进纺织品,但其能与光纤和传导线编织在一起。纺织专家相信,经过改良,相当多的光纤可以恣意弯曲。

将电子部件集成到战服中还有一个难题是“无针缝合”技术。

4、光纤键盘

为了使士兵无需忍受沉重而庞大的装备,如陆地勇士的士兵控制单元,英国的WRONZ开发了一种“软开关”织品键盘。这种键盘灵敏度高,可以在战服(BDU)的袖子上操作,还可以无缝地集成到外衣中。这种键盘与传统的个人电脑键盘一样,靠感知键上的压力来工作,它可以运用到战场中。陆地勇士项目所用的士兵控制单元是一个位于胸口的盒子。如果将它的功能分解,然后集成到服装中去能明显减轻重量。

为了简化操作,战服袖子上的键盘区域将针对特定军用功能而设计一些接口。同时,还将设计基于纺织品的数据总线,以及在键盘和控制部件之间传送信号所需的连接。

后记

未来的士兵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穿戴式计算机无疑是最符合轻便要求的。虽然目前的穿戴设备不论是在性能上,还是在功能配件上仍大有改进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战场上的大规模应用。

以目前的工艺水平,制造迷你型的计算机并不是件难事。难的是如何将计算机与整个单兵装备系统集成,让士兵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却可以随时利用它来增强态势意识、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

容克-88轰炸机

容克-88轰炸机

容克-88(Ju 88)轰炸机,是德国在二战初期研制的一种具备俯冲轰炸能力的,双引擎中型轰炸机,其性能优异,自卫火力强,俯冲时还能进行机动,从而提高了生存力。正因为容克88轰炸机的优异表现,德军才决定全力生产这一机种,而不再发展四引擎远程战略重轰炸机。

容克-88轰炸机采用全金属结构,空勤人员集中坐在机头明亮的驾驶舱里,机头的投弹手有多块平板玻璃组成的瞄准窗可供对地观察,后期也有封闭式机头,内装雷达器材。

与德国其他中大型军用飞机一样,容克-88轰炸机也有一个长长的稍偏右安装的机腹船形吊舱,紧贴在机身下部。该机的动力装置为容克斯“尤莫”211J水冷活塞发动机,单台功率1044千瓦。该机载弹量为2500千克,自卫武器为2挺13毫米机枪和3挺7.9毫米机枪。

英文名称:Ju 88。

研制国家:德国。

制造厂商:容克斯公司。

重要型号:Ju 88A/B/C/D/G/H/P/R/S/T。

生产数量:15183架。

生产时间:1939~1945年。

主要用户:德国空军、意大利空军、罗马尼亚空军。

基本参数:

长度14.85米、高度4.85米、翼展20米、重量14000千克、最大速度36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1580千米。

95式冲锋枪

精度

美国人注重武器火力压制能力和瞄准速度的快慢;中国更讲究瞄准要精益求精,尽可能“一枪制敌”。就这两种枪而言,95式步枪侧重于提高瞄准装置的精度,而M16A2步枪则侧重于武器火力反应速度和对战场环境的观察能力。但是,95的旋膛线少于M16A2,而且枪管长度也比M16A2短,所以在精度方面M16A2稍占上风。

人机功能方面的确无托枪是不如有托枪的。

杀伤力方面

5.8MM的弹药性能很优越的,侵彻力很好。有相关报道说,在600M距离上,使用95发射5.8MM普通弹,在贯穿2MM的钢板后,还可以继续贯穿14CM的木版,这是M16A2所不能的。

95式:

95式枪族为无托结构,导气式自动方式,机头回转式闭锁,可单、连发射击,供弹具有30发塑料弹匣和75发快装弹鼓两种,机械瞄准具为觇孔式照门。枪族内自动机构件完全通用,步枪与机枪之间通用件占很大比例。通用组件有机头、机框、枪机、复进簧、击发机、发射机、弹匣和弹鼓,以及带杠杆缓冲装置的枪托。通用件的比例高,这对生产和维修十分有利,枪族内不同型号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枪管长度。下表为枪族中三种枪型的对比表:

QBZ95自动步枪 QBZ95B短突击步枪 QBB95班用机枪

全长 746mm 609mm 840mm

枪管长 463mm 326mm 557mm

全重 3.25kg 2.9kg 3.95kg

初速 930m/s 790m/s 970m/s

理论射速 650RPM

战斗射速 单发 40RPM

连发 100RPM

直射距离 370m ? 680m

有效射程 400m 300m 600m

弹匣容量 30rds 30rds 75rds

95式枪族采用导气式活塞短行程使自动机获取后坐能量,回转式机头有3个闭锁突笋,机头与枪机框的连接以圆柱体进行,在此圆柱体上有一个连体的开闭锁及前后运动的带动凸起。开闭锁作用面设计在凸起的顶部,后坐带动面设计在凸起的根部。该设计不同于卡拉斯尼柯夫在机头闭锁支撑面的外圆上设立带动凸起的思路,也不同于西方类似结构(如FNC)。

95式枪族机框上的开闭锁螺旋槽的设计借助于M16的设计思路,在开锁螺旋面同直面之间设计一个平滑过渡的空间曲面,采用数控技术逐点编程铣削而成。为便于编程加工,在机体内圆柱体的展开图上给出一个圆弧。这种过渡的结构使开锁撞击大为减少,提高了自动机动力特性。曲线槽前端设计了一个间隙,它可使机头开锁后借助于火药燃气压力先期后坐,实现预抽壳,又可使机头同机体一样具有一个后坐速度,减少了机体带动机头的撞击能耗。

95式枪族的下机匣采用了铝合金槽式结构,优化设计时分析了枪机自动机运动平稳、附加惯性力矩,在射击中机匣所承受负荷也大幅度降低。一般槽式下机匣(以AK结构为典型)尾部有一堵固定“钢墙”,是自动机到位撞击体和上下机匣的连接体,也可作为缓冲装置的支撑体。自动机拆装时,必须在“钢墙”前垂直移动,再平行脱离或进入机匣导轨。但95式枪族采用尾部开通式,用一个活动销子与上机匣连接,上机匣尾部固定一个(轴固定)杠杆式自动缓冲器(连同缓冲器),自动机从导轨中直接平直抽出。

枪管内膛精锻成形,并进行镀铬。枪管节套为合金钢材料,但铝合金下机匣与钢制节套的连接方式没有采用M16的整个圆周的全包容的方式,而是用节套下面的两块平板同槽式机匣两个内侧面相配,以两个空心销子固定起来。这些下机匣的新结构带来的优点是结构紧凑,销孔至端面是8.9mm(而56式冲锋枪“墙”厚为21.5mm),对全枪长、重量都会带来好处:缓冲器位于可拆件上机匣,把上机匣取下后自动机可以平直抽出装上使用方便,对槽式机匣是一个创造;缓冲器采用杠杆式,结构简单,可以利用作用力臂不同把缓冲簧设计得体积很小。

95式枪族大量采用高强度的轻型材料以减轻重量,如下机匣为高硬铝合金(热模锻造的毛坯),强度大,一个铝质机匣重约300g,如果用钢材生产则会重达860g,而经过电化学处理后的铝质机匣表面硬度则达到HAR70以上。另外科研部门又开发了两种新的工程塑料,分别用在上下护木、上机匣及弹匣上。

5.8mm普通弹同北约5.56mm SS1109弹相比,弹头重,枪口动能大,中远距离存速能力强,外弹道直射距离也比较远。自动步枪直射距离375m,班用机枪680m。下表为枪管长度相近的95式班用机枪和FN MINIMI轻机枪各自发射的弹头威力对比表:

口径 弹头重 枪口动能 400m 600m

动能 最大弹道高 动能 最大弹道高

DBP87 5.8×42 mm 4.156g 1952 J 695.6 J 0.36 mm 378.4 J 1.11 mm

SS109 5.56×45 mm 4.0g 1711 J 603.3 J 0.39 mm 339.6 J 1.18 mm

可靠性是步兵武器的重要性能,95式枪族在通过国家靶场的可靠性试验时,自动步枪故障率在0.4~0.6‰之间,班用机枪在0.1‰左右。又例如在工厂验收时,每挺班用机枪都需要用2发膛压为3100~3400kg/cm2的强装药弹进行闭锁机构的强度试验,接着每挺机枪用1号导气孔分别以单发、点射、连发的射击方式,用73发普通弹(膛压为2800kg/cm2)进行机构动作可行性射击试验。

耐用性也是关键的性能指标,95式枪族的钢件采用化学复合成膜黑磷化处理,铝合金零件用硬质阳极氧化处理,再加上上、下护手及上机匣等件采用工程塑料,从海区使用试验的结果看防腐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M-16:

1964年2月8日,空军把装备的AR-15正式命名为“美国5.56mm口径M16步枪”(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5.56mm, M16)。同时,陆军把他们装备的试验型命名为XM16E1。XM16E1与M16的区别在于其枪机增加了枪机辅助闭锁装置(枪机到位助推器,更形象的称呼为“辅助推机柄”),因为M16的拉机柄只有拉动枪机功能,不能助推,一旦因为某种原因使枪机不能复进到位,枪机就无法闭锁。1967年2月23日,美国陆军决定全面换装改进型的XM16E1,并将XM16E1正式命名为M16A1。M16与M16A1在外形上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个活塞状的枪机到位助推器。柯尔特公司、空军、海军陆战队和尤金·斯通纳都同意在步枪上增加这个使采购单价增加4.5美元的复杂装置,但是陆军赢得这个全面支持是在采用了XM16E1三年之后,1967年2月28日XM16E1正式命名为“美国5.56mm口径M16A1步枪”

M16 M16A1

口径 5.56×45mm M193

采用日期 1964年2月8日 1967年2月28日

全枪长 986 mm

枪管长(不含消焰器) 508 mm

枪管长(含消焰器) 533 mm

膛线 6条,右旋,缠距305mm

空枪重(带空弹匣) 3.1 kg 3.18 kg

战斗全重(带实弹匣和背带) 3.73 kg 3.82 kg

理论射速 700~950 RPM

有效射程 400 m

初速 975 m/s (3200FPS)

枪口动能 1625 J

弹匣容量 20 / 30 rds

瞄准基线长 501 mm

好了,关于“军用平板武器”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军用平板武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