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杂牌阵容搭配
- 游戏攻略
- 2024-09-18
- 84热度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诸葛杂牌阵容搭配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诸葛杂牌阵容搭配的话题。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之间互有征战,期间也发生了不少著名战役,三国末期魏国对蜀国所发动的灭蜀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灭蜀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3年,当时的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大将发起了对蜀国的进攻,因为蜀国将领姜维精通兵法,他依据蜀地天险,依靠剑阁险要,所以尽管魏军兵力众多,但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取得较大进展。
于是魏国著名大将邓艾决定带领一部分兵力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最后这个计划得到了实施,并且成功了。
但是在邓艾偷渡成功后,却还是遭遇了蜀国将领诸葛瞻所率领的军队抵抗,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诸葛瞻面对邓艾偷渡阴平后的残兵,却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要知道,诸葛瞻所率领的军队中可是有着负责蜀国皇都守卫的御林军。
那么为何诸葛瞻所率领的御林军却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偷渡阴平后的残存士兵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蜀军战斗力低下,魏军精锐犹存
我们前面说了,诸葛瞻所率领抵抗邓艾的军队是负责蜀国皇都守卫的御林军,按理说应该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蜀国负责对外征战有作战经验的士兵大部分都镇守边疆,所以负责守卫皇都的所谓御林军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没有多少作战经验,战斗力十分低下。
再加上,据史料记载,诸葛瞻所率领的抵抗军中还有不少由囚犯和俘虏临时组成的杂牌军,我们想想,一个由外强中干的御林军和囚犯俘虏临时组成的杂牌军组成的军队,能指望他发挥出多少战斗力呢?
而邓艾的军队却恰恰相反,首先,邓艾这个人就精于练兵,手下大多都是精兵强将,这些军队在经过偷渡阴平天险后,虽然折损许多,而且十分疲惫,但是能够在阴平天险中残存的一定是精英中的精英,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这种情况下,当诸葛瞻的军队面对邓艾的军队,胜负之算,早已经一目了然。
二、主帅无能、优柔寡断
诸葛瞻作为一个蜀国将军,却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他的仕途顺畅多半是依靠父亲诸葛亮留下的威望而得到的蒑封。
而作为诸葛亮的儿子,他也完全没有继承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精妙兵法。在临危受命镇守绵竹时,他见到邓艾从天而降的军队,首先就自乱阵脚。
当时他的手下黄冲就建议他可以占据有利地形,再埋伏邓艾的军队。但是诸葛瞻这个人又不喜欢听从他人的建议,盲目自大,所以他并没有听取黄冲的建议,这就导致了他首先失去了战机。
之后,与邓艾军队相遇,他也完全没有丝毫准备,在发号施令时也优柔寡断,导致了蜀军首先就自乱阵脚,士气低落。
而邓艾军队虽然刚经历阴平天险,但是却士气高涨,所以诸葛瞻会最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失败,与他这个主帅的无能,优柔寡断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瞻拥有着数倍于魏军的兵力,为什么会兵败身死?
蜀汉最精锐的主力部队放弃了阴平,没有留下足够的侦察力,魏军最精锐的邓艾军进行了后退操作,后方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诸葛瞻没有军事经验,为什么被任命为司令? 可能是因为他很有名,也可能是因为很多人想投降吧。 也许不少人想直接拿魏晋绿卡呢。 诸葛瞻战死后,中伤周不是说出了大家的声音,很快就投降了吗??
诸葛瞻率领的部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三线部队,可能包括刘禅的侍卫队,刘备一百战磨炼,侍卫队战斗力很高,刘禅没有打过,侍卫队的战斗力很难说。 黄崇提议急行军占领要害。 这如果是精锐部队就没问题了,但是对于暂时拼凑起来的部队,恐怕自己先混乱了,涪城陷落的消息传到成都后,后主刘禅赶紧来问太监黄皓。
黄皓谎称这只是虚假的,不够信,但是,各地的告状不断,刘禅终于意识到了危机,和诸臣协商了对策,大臣郤正向刘禅推荐当时担任行军护卫将军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商讨退敌之策。 此时,诸葛瞻因不满黄皓的专权,已染病未能出战。 后主刘禅连发三条敕令,邀请诸葛瞻来到朝堂。
诸葛瞻回到军队后,问谁想成为军队的先锋,十九岁的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主动请缨打头阵,诸葛瞻大喜,命令诸葛尚率部开向绵竹御敌的快车,不久,师篡和邓忠率领魏军来到绵竹城下,与诸葛亮尚展开竞争,诸葛亮尚一敌二,打败了师篡和邓忠二人,打败了魏军,邓艾勃然大怒,下令夺师和邓忠斩首。 众人央求,邓艾这才错过了两个人,后来邓艾派人去诸葛瞻,想以高官厚禄劝诱诸葛瞻,诸葛瞻怒斩来使。
客观评价一下诸葛亮
历史真相——正史中的诸葛亮
首先,说说诸葛亮的出山和他的地位巩固过程。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注意到这个年青人——这一情节,稍加改编,也添加进《三国演义》中去。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有名的读书人都被刘表搜刮光了,刘备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刘备是想仿效“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通过走访一个年青人,来提高自己爱才的名声。
总之,不管刘备因为什么原因去亲自登门找的诸葛亮,既然正史上采用了这种说法,就姑且相信吧。但是后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隆中对》。《隆中对》素来被认为是极其高明的战略方针,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就可以发现它具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孙吴也想要荆州很久了,两条狗都盯着同一块骨头,怎么会不撕咬?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姑且不谈),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他怎样才能拿到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 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没有这第一步的实行方法,《隆中对》就是一纸空文,它也许仍旧是很好的战略方针,但是大而无用,不会吸引当时连屁股也坐不稳的刘备。
因此,有人估计,《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他不过看看这个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细节了,先聘出山再说。还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
先放下《隆中对》不提,诸葛亮总算出山了。可是他出山没所久,曹军南下,就把刘备打得惨兮兮地向东逃跑。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前人早就论证过,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张、赵、黄、魏(魏延不是降将,顺带澄清一下);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黄权、刘巴、李严。而刘备最信任原从集团(都是老哥儿们嘛,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团,对于荆州集团就要差很多——尤其在老兄弟关羽死在荆州以后。后来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他爱报私怨,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进言,管管法正,诸葛亮却不敢,回答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起码法正还压在他上面。
公元222年,刘备东征,被陆逊在夷陵打得大败,凄凄惨惨逃回白帝城。当他东进前,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同意刘备这次冒险举动的,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明知道说了也没用,就来个闷声大发财。等到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象演义中说的那么重要,所谓“如鱼得水”,只是刘备笼络臣下的一句门面话而已。
到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死的死,走的走,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至于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讲了那么多,究竟要说明些什么问题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并不是演义中所描写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军政两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为刘备心腹第一重臣的。要说他最大的才能所在,大概是在政治斗争方面,这就必须要从三大集团的互相倾轧谈起……
刘备手下,最受信任的当然是原从集团,其中,关羽于219年兵败被孙权擒斩,张飞在221年被部将张达、范强所杀,麋竺因为兄弟麋芳投降东吴而“惭恚发病”死去,孙乾在刘备入蜀后不久就OVER了,简雍卒年,史所不载,但也没有他在刘禅朝廷中的任何事迹,估计死在刘备之先。原从集团所剩到诸葛亮时代的,大概只有资格较嫩的赵云和魏延了。
刘备第二信任的,是四川集团,其中,法正死于220年,黄权在刘备大败夷陵后,被迫北降曹魏,许靖和刘巴都死于222年。有分量的只剩下一个生在南阳,但于川中归备的李严了。
这也就是说,刘备死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禅即位,改年号为建兴,当此时也,原从集团已经没落,四川集团有权有势的也只剩下一个李严了。而诸葛亮处心积虑地终于搞掉了李严,才得以总揽朝政。
史载,李严又名李平,刘备病亡,“(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辅政大臣,后又屡次升迁,名爵亚于诸葛亮。但是,在刘禅登基以后,李严的官爵虽然上升,却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实际地位。先是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根本架空他那个军事统帅,继而李严从永安移屯江州,再以抵御曹真南侵之名兵赴汉中,日益接近诸葛亮控制的中枢政权。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更干脆夺其兵柄,只让他押运粮草。蜀道难行,粮草往往不能提前到位,连诸葛亮自己也“每患粮草不继,使己志不申”,现在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李严了,李严不出岔子才怪——而且,如果有人正在找你的岔子,想逃可也逃不掉啊!
关于李严之被贬,史书上说:“(建兴)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乍一看,李严(平)确是罪有应得,粮草押不到前线也就算了,干嘛要骗人呢?干嘛要献谗言召诸葛亮回兵呢?但仔细想想,却感觉疑点甚多——李严何如人也?以一蜀中降将而为刘备重用,使为托孤重臣,诸葛亮也说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不管其人心术如何,起码才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耍出如此拙劣的把戏来呢?正当诸葛亮秉政,后主尸位之际,而能不顾自己亲笔书信还攥在别人手里,就两面大编瞎话,这种所谓“阴谋”,白痴也不会相信!
总之,李严的政治生涯结束了,诸葛亮变成了蜀汉第一重臣,往好了比是霍光,往坏了比是吕不韦(其实也算不错,没拿他比曹操、王莽,因为他终究有擅权之势,没有逼宫之实)。李严品德不好,也许诸葛亮干掉他是正义之举,但使用那种阴谋诡计,终非君子之所为——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政治上,本就没有十足的君子,否则肯定活不下去,千万别把诸葛亮当圣人。圣人只有孔子,所以那老家伙根本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继续,随着诸葛亮的权力稳固,原从集团和四川集团彻底退居二线,荆州帮权倾朝野。总有人赞扬诸葛亮用人唯贤,那么就让咱们先来看看那些“贤”的出身吧——诸葛亮所亲近并一手扶植起来的年轻一代,不外乎继其执政的蒋琬、费祎、姜维,亲如父子的马谡,临终托付以后事的杨仪,以及《出师表》推荐于后主的董允、郭攸之、向宠等。这些人,除姜维是关西降将外,蒋琬零陵人,费祎江夏人,马谡、杨仪、向宠襄阳人,董允、郭攸之南郡人——而零陵、江夏、襄阳、南郡,在汉末同隶属于荆州刺史部,也即他们全都是荆州人,诸葛亮的老乡。原从集团不说了,四川集团名臣济济,又在本乡本土,要说他们的子弟毫无可用者,只好从已经被孙权占领了家乡的荆州人里头挑英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诸葛亮之用人,并非或者起码并非全部的唯才唯贤,而是以集团利益为其基础的。他的政治斗争能力一流,是勿庸置疑的。
都说诸葛亮是大政治家,如果这个所谓的“政治”,是指政治斗争的话,我们无话可说,可要说主要指民政的话,恐怕孔明戴不上这顶高帽子。诸葛亮的运补能力不错,当他作为地方民政长官的时候,总是能给前方“足食足兵”,大有萧何遗风。可是这运补能力的背后,是靠合理地统筹安排,以及鼓励生产,还是靠的拼命搜刮,可就谁也不知道了。
诸葛亮终于爬上第一高位,当了整个蜀汉的家,收到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上,《隆中对》里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是被暴发户刘备一入成都,大赏军功,搞到国库空虚,虽然后来根据刘巴的建议,发放大钱,平准物价,可那只能是权益之计,长久实行,反而象饮鸩止渴一般。政治上,蜀法严苛,据说刚一出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后人解释说,是治乱要用重典。可是诸葛亮治理蜀汉十二年,这些政策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经济上搞到只靠向东吴出口蜀锦来维持,他自己也说“益州疲弊”;政治上一味高压,人才雕零,学术萎缩,连本史书也没有留下——害得身为蜀人的陈寿,苦于得不到足够的史料,竟然写作《蜀书》,是《三国志》中最薄的一卷。一味秉持旧法,毫不应时改变,诸葛亮能算大政治家吗?
也许,诸葛亮故意维持这种“战时格局”,是为了积聚力量,等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以改变的。可是一则最终北伐也没有成功,他就算有这个心,也成了梦幻泡影;二来讲论历史不能靠猜测,没有体现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说它有,诸葛亮就算把他的长远计划天花乱坠写将出来,也多空想的成分,没有实行,谁也不能说肯定成功,从而给他戴上大政治家的高帽子。
后主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因为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资治通鉴》还说:“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这历来都被作为诸葛亮治政和用兵高明的一大佐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大多数作者的治史态度都比较端正,不会瞎加篡改,但是“华夷之别”的封建观念都是很浓厚的。他们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觉得中央政权不把他们屠杀干净,就已经很算是善政了。因此,对于诸葛亮征南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是可以肯定的。
南中地区,生产力低下,而诸葛亮才平定它,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究竟有没有搜刮之实呢?而且夷人真的“不复反”吗?《三国志》记载名臣李恢的事迹:“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这肯定是有大肆搜刮的就不用说啦,查李恢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而诸葛亮则死于建兴十二年,所以这次叛乱,应该是在诸葛亮生前发生的。
还有张嶷的事迹中也提到:“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上两证,可以说明,所谓“夷不复反”,完全是虚构的。现在西南地方部分少数民族,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存在,可见西南夷实际上对孔明的印象是怎样的。
谈完了政治,咱们再来讲军事。首先先要确定,演义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及其过程,十成里有九成是虚构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
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北伐的,他屡屡进兵,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寸土未得。说诸葛亮是大军事家——完全没有成功的例证,怎么证明他军事能力强?何况仔细分析他的用兵,平庸之处,每每毕见。台湾军事史家李震先生说得好:“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至于演义小说谓诸葛用兵神奇莫测者,乃无根之言耳。”
就以第一次北伐为例。此次北伐,可以说是时机选择得最好的,曹魏以为刘备完蛋以后,蜀中就无人了,根本没有防备,结果被一棒子打懵。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形势一派大好。因此后人评价说,“若(诸葛)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所有也”。可惜,诸葛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诸葛)亮无尺寸之功”。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诸葛亮治蜀,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其何异于缘木求鱼?况其用兵又实在平庸。南宋陈亮等书生称“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然,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彼岂孔明敌哉”,认为蜀军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这是诸葛亮善兵的明证。其实战争的成败要依据战略目标是否达成来作判断,诸葛亮的目标是西据陇右,进图中原,他达到目的了吗?他能算掌握了主动吗?一出祁山,张郃直击其必救——街亭,大破马谡,他前功尽弃;二出祁山,曹真料其必出陈仓,使郝昭守之,以逸待劳,又大挫诸葛亮的锋锐;三出、四出,司马懿以坚守之策,教其粮尽自退。由始至终,诸葛亮竭尽心力,却寸步难行;魏劳战之卒少,却收防御战之全功。实际上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魏军手里,是以蜀因战益弱,魏被兵不伤,终于有二士灭蜀之役。因此,魏人称“(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虽语带讥讽,细思却也不无道理。
三国志战略版S2赛季最强阵容搭配
三国志战略版中,S2是一个全新的赛季,S1大家都是摸索着搭配阵容的,S2基本大局已定!下面小编带来了三国志战略版S2赛季最强阵容搭配的攻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赶紧来看看吧!
更多攻略:三国志战略版攻略大全
S2赛季最强阵容搭配
第一队
版本之子,蜀枪,有很多变种,诸葛的八门改夺魂,马超换盛气横扫张飞,才是最强,但这样别的队伍不好配了,所以笔者是如图所配。
赵云带加主动伤害的兵书,很凶,所向期望就是不放,放一次就是惊喜。上赛季玩控制流,卧薪尝胆和黄天,这俩技能感觉一般,黄天最不稳,有张角的推荐优先换太平道法。
马超免疫缴械后,稳定输出,但是没有爆发,基本上打同级队伍场均七八千,赵云八九千甚至破万。兵书学加普攻伤害的,因为群攻根据普攻第一下目标算输出。反正马超一般般,有张飞位置就换张三爷吧。
第二队
经典三兄弟,各种各样的弓兵越来越多了,比如蜀智和吴弓,还经常带火,藤甲打不过,所以留了这队陷阵。桃园综合打架能力并不能算t0,但打地战损小,打架克杂牌和多数弓,所以张飞取舍看各位自己喜欢。技能这么配,是给其他队伍腾地方,顺便值得说下的是勇者得前经常把横扫千军打出惊喜,白眉笔者拿去给庞统了,所以这么放着吧。
第三队
放水,用来切蜀智的,算是凑数的。
同时也是节约主城分城科技,笔者主城学的魏和蜀加成,还有盾枪两个兵种科技。前期桃园发育,蜀抢打架,效益最大。
学魏国加成是因为开始练司马懿枪和骑虎盾,后来实战证明还是司马懿这队藤甲厉害。
黄忠看脸,兵书那个20几率跳过百步穿杨准备的还行。不多评价
法正或者徐庶,都是工具人,不稳定都懂的。
庞统很强。
目前见过的别人的一个不错的配置是:诸葛亮,夺魂,士别三日
庞统,太平道法,用武通神
徐庶,杯蛇鬼车,无当飞军
然而笔者技能都被占了,供参考庞统真的强,笔者蜀抢撞到了经常打不过,庞统连环打一万多
第四队
凑数,车子,主城养4队已经很吃力了,笔者就没再往主城搞5队了,技能也不够配出能打的。
然后是分城,主学吴国加成和弓兵科技,多的点加魏国和骑兵。
第五队
也是分城的核心主角,大火吴国都督混搭弓。
如果吕蒙高红,可能吕蒙上火炽更稳,出场带盾。笔者吕蒙两只,一个变成士别三日了,就用黄盖了,黄盖瞬发打火机很稳定,兵书学分而激战和励军。
真实再现历史三国战争
黄盖加点,笔者目前是40统30智20速,保证硬度不被菜刀和诸葛亮瞬秒,速度快过陆逊。
顺便说下,黄盖的混乱经常有惊喜,整体用得还可以,打藤甲几乎必胜,打诸葛亮蜀枪感觉看脸,姑且算五五开,打杂牌基本上来一个烧一个,周瑜陆逊两个人都有一场打两万的能力。
第六队
魏骑,尝试了很多搭配,包括智力加点张辽和司马懿邓艾组白_兵最后发现都不稳。
目前的配置只能说相对能用,打杂牌队还行。总之,张辽看脸,概率一半一半。就算赢了,战功也很少
不推荐主这队,铺路或者打建筑之类的很不错咯,对面来打,主力可能还会输,就当是碰瓷队吧
第七队
吴弓,正在练等级,感觉打杂牌队应该稳的,打地战损也低,还在摸索。
本来笔者配的是孙尚香主将,孙权换成甘宁,甘宁技能结盟加万箭齐发。
大家可以体会下思路,太史慈加盾给香香,然后甘宁结盟可以吸到洞察,倒戈,连击,护盾。打地的时候发现思路没问题,但是概率不太行,打架发现实在是太看脸了,结盟的稳定性太差了。
大概是这样吧:
结盟40%,鲁莽35%,吸到洞察的概率就只有14%
结盟40%,强攻45%,吸到连击的概率就只有18%
结盟可以吸折冲的盾,这点真的不错,如果结盟是百分之百发动,这队应该很不错。
甘宁的地位,笔者个人见解,是比赵云少了洞察,暂时起不来,和黄忠差不多吧。
如果出现和士别三日用武通神那样的群攻物理指挥,甘宁应该会崛起,目前骑虎相对接近吧,笔者没深入研究。
孙权的兵书,笔者还在纠结,首回合先攻那个试过了没用,发动卧薪尝胆之前就消失了。
第八队
凑数队,用多的技能凑的国家队,奥秘是可以切三a的攻城车,是笔者的屯田兵,土匪多,屯田也不安全,不过资源有限,等级暂时没弄。
这队上限很高,下限更高,打飞过几个可怜的土匪,运气好还没碰到过厉害的土匪欺负笔者屯田队。
稳定性差,不推荐主玩这个,上赛季玩程昱骑兵深有体会,钟会也是一路货色,黄忠法正也是,都能做到全场0次放技能。
夏侯渊很强,有条件可以继续华夏吕,或者配别的弓。
第九队
也是车邓艾是给司马懿测法枪留下的,甘宁是不稳定被笔者暂时淘汰过来的,吕蒙是红太低。
最后简单说明下,阵容还在研究,可能最后会变10队,但能打绝对主力也就在四五队左右,后面的基本都是一换一队了。
诸葛瞻的七万士兵为何敌不过邓艾两千人马
绵竹之战诸葛瞻的七万士兵
为何敌不过邓艾两千人马?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经刘备好不容易建立的蜀国最终被魏国打败,并俘虏了蜀国后主刘禅。说起蜀后主刘禅投降的事,不得不说起绵竹之战,可谓是魏国灭蜀的关键一战,也是压垮蜀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刘禅不得不投降魏国。但这一战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统领七万雄兵以逸待劳,却被长途跋涉的蜀国大将邓艾的两千残兵打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俗话说“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故克之“。小编认为,战争拼的不仅仅是人数,更重要的是战斗力、指挥能力和军队的士气。具体原因是:一是因为诸葛瞻军队并非七万,还是杂牌军,士气不高,战斗力低下。?
其实诸葛瞻并没有七万雄兵,当时蜀国的总兵力大概就是10万人,其中5万人分配到了姜维那边支援,除去负责都城守卫等,剩下的不足5万人。据《晋书》上记载:“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也就是说当时蜀国总兵力也就在10万左右,并且大部分都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在成都周边不到5万兵力。这5万人还被刘禅派出大部分支援姜维,并且还有一部分要防守成都周边的其它城池,真正能够调给诸葛瞻的兵力十分有限。
而邓艾这边的两千残兵,其实不止两千。据《三国志钟会传》里记载:“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由此可知邓艾原有3万多人,再加上钟会派给的5000人,邓艾大约有35000人。即便算上战损以及路上减员严重,估计到达绵竹之时也有2万人左右。因此,两军兵力差距不大。在军队士气和战斗力方面,由于诸葛瞻的军队由御林军和囚徒拼凑而成,不够团结,互相瞧不起,与邓艾久经沙场的部队相比,士气不高、军心涣散,战斗力不强,使得最终诸葛瞻兵败被杀。
二是因为诸葛瞻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如邓艾。我们知道,两军作战时,军队统帅的军事指挥能力关系成败。诸葛瞻虽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诸葛亮的衣钵并没有传给他,而是传给了姜维。诸葛瞻自小虽然熟读圣贤书,但是在指挥作战方面没有经验,最多也就是纸上谈兵,并且具有文人优柔寡断的性格,不仅不听黄遵占领有利地形阻击邓艾大军的建议,而且还不据城死守,非要跟邓艾在绵竹城外野战,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三是因为官二代的诸葛瞻过于谨慎而盲目自信,导致失败。诸葛亮堪称是智慧的化身,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所以在父亲诸葛亮的光环下,诸葛瞻飘飘然了,自认为自己遗传了父亲的智慧,再加上周边人的奉承,使得自己盲目自信,根本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三国志·黄权黄崇传》记载:(诸葛瞻)到涪县,瞻盘桓未进,(黄)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诸葛瞻选择停在涪城,没有继续北上,很可能是顾虑到自己也许尚未抵达北部关隘,邓艾就已经进入平原,毕竟两地相隔较远,到时就是一场旷野之上的遭遇战,且那时己方因长途行军而必定疲惫,一旦交战就几乎没有太多优势,所以不如留在涪城,虽然这座城算不上坚城,但仍可以以逸待劳。
但这一决策直接使得邓艾得以长驱直入。令诸葛瞻没有料到的是,即便是如此的谨慎,蜀军还是遭遇了挫败。《三国志·诸葛亮诸葛瞻传》记载: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诸葛瞻)退还,住绵竹。仅仅是因为前锋战败、主力并未受损,诸葛瞻就作出了主动放弃富庶的涪城,退守后方的险关绵竹。这时候诸葛瞻再一次显示了他的谨慎。这样的策略虽然可以有效抵御邓艾的后续进攻,但是把水路交通要道、富庶的涪城,交给了邓艾,使得邓艾军队获得了大量的后勤补给。也为诸葛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诸葛瞻的过于小心谨慎和盲目自信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是因为邓艾敢于背水一战,大大鼓舞了士气,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了诸葛瞻的战败。邓艾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将领,而且久经沙场,有勇有谋,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有败绩。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上下同心,但邓艾虽善于作战,却不善自保,在关键时刻敢于背水一战。
结果二将策马奔回,在邓艾亲临督战下,大破蜀军,斩蜀将诸葛瞻等人。而诸葛瞻的军队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因为自刘备蜀国政权建立开始,内部派系斗争就十分尖锐。以张松,法正为首的北方扶风派系不满足被蜀国本土世家大族黄权,李严等压制,经常是明争暗斗,政局不稳。再加上刘备、诸葛亮等蜀国老臣重臣死后,蜀国在与魏国作战中,多次失利,节节败退,更使得蜀军军心涣散,相比于背水一战的邓艾军队,诸葛瞻岂能不败?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原因,小编认为,战争的成败,不能只以人数轮,而应该从统帅的指挥能力、军队士气、战斗力等多方面考虑。
诸葛昆仑手表怎么样?
把诸葛俩字去掉就是一个很NB的手表品牌。
虽然昆仑这个知名腕表大牌已经被国内公司收购。
但是现今依然归属于瑞士品牌。而且定位不低。
昆仑腕表的代表作就是“海军上将”和“单金桥”。
非常受表友的追捧。
但是如果加上诸葛二字。
诸葛昆仑的话一下就变成了垃圾杂牌。
好了,今天关于“诸葛杂牌阵容搭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诸葛杂牌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